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探寻现场工程师“融合、共享、递进”培养路径
发布时间:2024-07-3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7月31日04版
为顺应产业结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服务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万华化学集团在原有“订单班”“现代学徒制项目”“校企合办专业”等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合作,成立“青职—万华产业学院”和“校企联合团支部”,系统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
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总结吸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组建由政、行、企、校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采取校企“双主导”、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双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双研制”的工作机制,协同开发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的针对性、实效性。
科学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高水平职业能力+工程师能力”。基于CDIO、OBE等先进理念模式,对接企业“生产准备—计划制定—生产运行—生产优化”四大岗位流程,建立“核心素养+能力本位+学徒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标准,重构“课证一体、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持续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基于企业“数字化工厂”应用场景,集成校内“虚仿+实仿”实训设施和企业“实训基地”场地资源,构建集“生产、实训、科研、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国家教学资源库创建项目为载体,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培训—竞赛—科普—交流”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数字技术课程和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
协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学校教学进度与企业生产周期的规律特性,统筹进行工学交替、交互训教。按照“1+1+1+N”的分段式进度安排(第一个“1”是指以在学校培养为主,第二个“1”是指在学校和企业交叉实施,第三个“1”是指以在企业培养为主,“N”是指毕业后的终身培养),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重点以“企业集中培训”“岗位师带徒”为主要形式,组织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结构化教学。
共同打造结构化双导师团队。完善双导师培养提升机制。建立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平台,提升教育教学和项目指导能力。制定校企双导师教学规范、导师双向互派制度,明确企业导师承担教学任务以及学校导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或技术攻关取酬标准等。
创新实践双元评价体系。共同制定考试招生办法,创新“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形式。基于利益相关原理,共同研制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将企业岗位任务和标准转化为教学资源和评价标准。共同建立淘汰和动态择优增补机制,将职业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入职企业的定岗定级定薪参考。
青职—万华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于2023年入选山东省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实践探索出“五融合”“五共享”“五递进”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是实行校企人才培养过程“五融合”。即:核心课程体系与典型岗位任务相融合、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相融合、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相融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合、招生招工与实习就业相融合,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难融合的问题。
二是实施教学与生产资源“五共享”。即:生产性实训基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鉴定中心、企业海外员工培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
三是实现学徒进度与能力水平“五递进”。即:按照“企业认知—轮岗实践—跟岗实习—岗位实习—定岗工作”的五个阶段,实现学生从“新生—新手—熟手—能手—高手”的递进式成长成才。
(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合、共享、递进’:化工专业类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东 张韶 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