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残障人士心理健康,无锡职院学子暑期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4-07-23
6月下旬以来,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街道残联的各个社区活动室里,活跃着一支由高校心理教师和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助残志愿服务队,他们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亩心田”心理健康护航实践团,28名同学在设计学院辅导员林佳燕、校心理健康中心刘福莲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为百余名残障人士科普心理健康知识、调研心理服务需求、开展心理团辅活动。
调研有深度,精准了解残障人士心理需求
清名桥街道残联对残障人士需求的重视,吸引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关注。6月初,这群师生来到社区开展调研,了解到社区普遍对残疾人心理关爱的专业力量需求较大,便通过查阅文献、网上检索等方式,认真编制残障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服务需求问卷。
问卷调研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不少挑战:残友们有的行动不便需要上门调研,有的语言不通或者表达困难,有的存在自卑心理或沟通障碍……通过悉心解释、耐心引导,同学们最终收获了42份有效样本,了解到该社区残障人群的整体心态和所需要的支持。
队员们通过分析发现:与公众普遍认知不同,残障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整体较高,“知足常乐”“活在当下”是他们保持乐观心态的法宝;他们最大的社会支持源自家人关心和社区帮助;然而,他们面对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较为单一,以向家人倾诉和自我消化为主;此外,队员们注意到,个别受访者的负面情绪突出,无力应对逆境和困苦。队员们为残友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和应对困难的勇气。
助残有温度,精心组织心理团辅多元活动
在认真分析了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两位指导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大家了解真实的自己,并在互动中学会情绪宣泄和压力管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两周以来,师生志愿者们多次走进五星家园社区、沁园新村社区的残疾人之家,开展“情绪彩虹糖”“遇见最好的自己”等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掌心盲盒、卡纸韵律操、松鼠和大树、桃花朵朵开、高山流水、一圈到底、接力绘画、六分之一感觉……队员和残友们手挽着手,好似久别重逢的家人,大家在互动中逐渐敞开心扉。残友小薛拉着队员宋博的手说:“好久没这么开心了,和你们这些大学生在一起我感觉自己也有了活力,你们下次还来啊!”
在谈渡桥社区立心园残疾人之家开展的鼓圈团辅活动,则将系列活动推向高潮。队员们带着残友围坐成圈,在雨点变奏曲的热身活动下逐渐放松。在鼓声和节奏的融合下,队员们以不同的分组和塑型方式进行引导。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残友们尽情地敲响手中的非洲鼓和小打乐器,享受同频共振的心灵疗愈。在队员们的鼓励下,残友们纷纷来到鼓圈中间,用拍球、跳圈等创意方式体验节奏引导,现场回荡着欢快而丰富的旋律。
志愿有厚度,艺心共融打造助残服务品牌
除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践团师生还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特长,探索“艺”“心”融合、“以艺润心”的多元化活动形式。学生志愿者以“二对一”的帮扶形式,共同完成非遗漆扇、干花书签、艺术相册等手工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巧妙呈现了残友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感受,他们迫不及待地展示作品,与队员们合影分享。小郑听力受损,动手能力却很强,平日里话不多的她在活动中格外健谈,她告诉志愿者,做手工的过程让她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能量的流动,非常治愈,她很享受这样的松弛感。
离别之际,队员们对清名桥街道七彩阳光残疾人之家的管理员沈建颖进行了深度采访。聊起残友的故事,沈老师如数家珍。大家被残友们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的坚毅感动着,也被沈老师用心用情为残疾人谋幸福的事业心深深打动。她表示:师生志愿者的到来,为社区的残友们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区将与学校进一步深入沟通,常态化开展助残志愿服务,让残友们在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身上汲取到更加乐观、积极阳光的正能量。
服务残友的过程,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不同的人生状态,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也有利于自身更好地成长成才。未来,“一亩心田”团队还将继续以专业赋能,打造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的心理关爱志愿助残服务品牌,优化助残志愿服务新路径,为特需人群提供更多专业化、个性化、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